【非遺瑰寶】咸粽之巔,無冕之王—鼎湖山裹蒸粽
鼎湖山裹蒸粽,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美食之一,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(420年—589年),是古端州(今肇慶地區(qū))的傳統(tǒng)食品。在宋元明清代,鼎湖山裹蒸粽就享有盛譽,成為年貨,并在清代道光年間的《肇慶府志》中有詳細記載。清代詩人王士禎的《端州即興》中也提到了鼎湖山裹蒸粽的香氣四溢,可見其在當時的普及與受歡迎程度。鼎湖山裹蒸粽并非僅限于端午節(jié)食用,而是立冬之后、春節(jié)之前上市,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。
鼎湖山裹蒸粽的制作工藝獨特且講究,主要原料包括糯米、綠豆、豬肉(特別是五花肉)以及白芝麻等,輔料則包括當地特有的冬葉和水草。其制作過程大致如下:
備料:糯米需經過充分浸泡和清洗,綠豆則需研磨去衣并保持一定的顆粒感。五花肉需腌制并稍作翻炒,以增加香氣和去除部分油脂。
包裹:使用冬葉作為包裹材料,因其具有色綠、葉香、防腐等特點,是制作鼎湖山裹蒸粽的理想選擇。包裹時,需將糯米、綠豆、豬肉等餡料層層疊加,最后用冬葉包裹嚴實,并用水草或蕉蔴扎緊。
煮制:將包裹好的鼎湖山裹蒸粽放入大鍋中,用松根樹頭等作為燃料,通宵達旦地煮制。這一過程中,火候的控制極為關鍵,需確保粽子均勻熟透且不失其風味。
鼎湖山裹蒸粽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餡料而聞名,其風味咸香可口,糯而不粘,深受消費者喜愛。特別是鼎湖山裹蒸粽,更是被譽為“咸粽之王”,其口感和品質在同類產品中獨樹一幟。
鼎湖山裹蒸粽不僅僅是一種美食,更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承載著當地人的情感記憶和文化傳承,是節(jié)日慶典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同時,鼎湖山裹蒸粽的制作工藝和口感也體現(xiàn)了中華民族對美食的熱愛和追求。
綜上所述,鼎湖山裹蒸粽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美食中的佼佼者,以其悠久的歷史、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豐富的風味特色而著稱。它不僅是一種美食享受,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情感寄托。在未來的日子里,我們有理由相信鼎湖山裹蒸粽將繼續(xù)發(fā)揚光大,成為更多人喜愛的非遺美食。